吸烟有害健康。本站含有烟草内容,18岁以下人士请勿光顾。
国家局网站2025/07/01孩子们需要衣物,我送
2008年5月23日下午5点,遵义卷烟厂驾驶员瞿勇下班后急匆匆地回到家中,把事先准备好的114件崭新的儿童衣服快速装上汽车,准备运往四川。瞿勇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成都的两家医院,那里的孩子们正急需衣物。
5月22日,瞿勇接到了在成都学习的表哥的电话,说他正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当志愿者,并告诉瞿勇目前医院的儿童紧缺衣物,医院方面已向社会发出告急救援倡议!得知这一消息后,瞿勇毫不犹豫地说:“孩子们需要衣物,我送!”他表示,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灾区的孩子们解燃眉之急,并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为灾区再出一份力!
23日,瞿勇办理了相关休假手续后,怀揣着表哥托他垫付的1万元钱和自己的1000元钱,迫不及待地来到遵义市一家儿童品牌服饰店,选购了1万多元的服装,然后又赶到遵义市红十字会办理了入川救灾的相关证明,于当日下午5点踏上了赶赴成都的路。
经过600多公里的长途奔波,24日凌晨,瞿勇终于抵达成都。考虑到医院的孩子们还需要儿童食品和玩具等,24日一大早,他又拿出自己积攒的3千多元钱,和表哥一起去超市选购。
在瞿勇和表哥与医务人员一起将他们的爱心衣物逐一分发给受灾儿童的过程中,一个头部受伤缝了40多针的7岁孩子竭力想拥抱一下瞿勇表示感谢,但是瞿勇怕孩子的伤口受到感染,便安慰他说:“好孩子,叔叔明白你的意思,你对叔叔笑一个吧。”话音刚落,这个孩子露出了可爱的笑脸。看着孩子们受伤的身体和对生命的渴望,瞿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发放完衣物后,瞿勇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在医院帮忙的日子里,他除了做好为伤员擦洗伤口、清倒垃圾的工作外,还担负起向广州和南京转移病人的任务,经他帮助转移的伤员达70余人。虽然瞿勇到成都的时间不长,但他已经和医院的孩子们成为好朋友,在转移他们的过程中,孩子们问他:“叔叔,你还会来看我们吗?”“会!一定会!你们好好养伤,叔叔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说完,瞿勇的眼睛又湿润了。(邓加飞)
2025/06/03一路点滴都是收获
随着气温骤降,丝丝寒意让我突感冬天真的来了,2011年即将悄然离去。尽管时间像一个匆匆的过客,但一路留下的点滴让人缅怀,那些经历那些感受,原来都是现在珍贵的财富。
忍不住想起在车间一线的日子,那真是一个磨砺人的地方。记得在车间里的第一次设备保养,由于没有任何清洗设备的经验,扫把、抹布、拖把、水管……一切都让我手忙脚乱。还有被水浸泡的烟末,对我来说味道刺鼻,可是我还得要忍着用手一把一把地抓到垃圾桶里。我被弄得狼狈不堪,不仅脸上、身上到处都粘着烟末,而且还不小心狠狠地跌了一跤,全身都被冲洗设备的污水打湿透了。熟练的师傅们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完成的保养工作,我整整用了近四个小时才勉强做完。那次回家很晚、很累,换了衣服倒头就睡了。在后来的几次设备保养工作中,我缠着师傅给我说保养的秘诀,他们怎么做的,心里不断地总结。慢慢地,手上拿着的水管逐渐听我的话了,知道保养步骤怎么干净省时了,知道怎么预防摔倒了……保养时间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虽然还是赶不上师傅们的速度和效率,清洗设备也很辛苦,但是,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大人”,胳膊有力,手脚麻利了。看到一个个设备被我收拾得铮亮,心里有种成就感。如果跌倒是一次疼痛的经历,那我学会了怎样“防跌倒”的技术就是一次收获了。
一年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设备信息技术科工作。新的内容让我很快进入潜心学习状态,看书充电,向同事请教当助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我对科里的工作业务流程逐渐熟悉起来。记得第一次科领导让我负责一个几十万的工程时,责任重大让我紧张慎重,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又让我高兴。我打起十二分精神逐一整理资料。我深知,厂里的各项程序绝对不能有丝毫遗漏。碰到摸不清头绪的地方,我就烦躁的抓脑袋查资料。繁琐的地方常常把我弄得晕头转向,第一次负责项目就重复地走了很多弯路。很多“倒霉”的情况都被我遇到了。施工方的项目经理对我说:“小丫头,多遇到点问题好啊,把这些问题拿下了,以后再大的工程你都不怕了”。是啊,现在想起来,那些问题真的没什么大不了。正是走这些曲折的弯路,经过每一个细节的焦躁和思考,不断地反复尝试,我才真正地熟悉了工作流程,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性质。如果说当时遇到那些“倒霉问题”是一次痛苦的经历,那么第二次做项目时,我知道怎么去预防怎么处理,这就是一次珍贵的收获了。
现在,我又转岗到审计办,成为了一名审计人员。曾经在车间、设备信息科的工作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的,新岗位让我很快就适应上手了,少了紧张多了一份淡定。工作岗位的变化无非是一个适应的过程,生活和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他让我收获书本上永远体会不到的东西。
想到这里,我才发现我成长了。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我再也不是那个长不大的黄毛丫头了。我有了工作,有了很多朋友,有了一些笑与痛的经历,有了一丝成熟。
“收获,这一路点滴苦痛,原来全都是收获,此刻的我们正芳香成熟……”,我心里轻轻地低唱着。(黄珺)
2025/05/06那应该炫目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名社会人,可以把一生定义为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从呱呱落地到四肢强壮;二是工作阶段:从踌躇满志到沧桑感叹;三是天伦阶段:从牵手老伴到步履蹒跚。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可以把一天定义为三个阶段,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社交、家庭。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人的一生很单调,单调得寥寥数语就可以概括。我们七零后的这一代,已走过的是那懵懂初识的三分之一,正在经历的是这枯燥、重复的又一个三分之一。而就是在这枯燥、重复的经历中,我却从一个人的身上感受了许多的不平凡与感动。
记得我大学毕业进厂实习的时候,分在卷烟机台上抬烟盘,因为他是挡车工,也就是我的师傅,所以特别注意了一下。他三十来岁,黝黑的皮肤,深而有力的眼神,头发因为稀少,只能留一个一边梳的头型,精瘦的身材,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干的人。他所在的机台,卫生总是保持得很干净,机身也擦得很亮。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烟打倒了,心里正忐忑不安的时候,他过来弄三两下就把烟收拾理顺并宽慰我说:“没关系!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慢慢就熟了。”那时的我,面对着错综复杂的设备操控程序,觉得新鲜,同时更不知从何入手,但是,身为一名理科大学生所带有的一点书生气却让人难以启齿,只在心里犯着嘀咕“一个初中生可以操控的东西我不可能不会吧?”就是这么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导致我几天下来了,连打跑条都不会。
“小兄弟,打跑条时,手与身体的角度要大于45度,手腕用力,像投篮球一样,放松自然就行了,试试!”师傅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并且身体力行的给我演示了一遍,不错!我照着这种方式果然要顺手多了。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这印象中有一种意外,他居然可以把简单但又难以立马理解的操控手法用如此形象逻辑的理论语言总结出来,呵呵,有才!渐渐的,我们开始有了更多沟通和了解。
他叫刘玉军,大家都叫他刘三,我就叫他三哥。三哥1989年进厂,因当时操作人员稀缺,所以在甲烟车间当了两个月学徒工后就开始正式挡车,三年后转正,至今在操作岗位上已经二十个春秋。期间,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一步步靠自学取得了国家三、四、五级卷接设备修理工职业鉴定资格证。我常常用海量的题库考他,他居然对答如流。“一辈子就是工人嘛,干嘛这么拼命?”“因为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我已经浪费了生命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人生的第二个三分之一我要好好珍惜。”他的回答认真并具有哲理。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酷爱钓鱼,常常在上中班时把钓来的鲫鱼花几个小时用油炸酥后带来给大家下班后去宵夜。那宵夜外酥内脆,再加点冰啤酒,味道简直就是霸道!所以我们大家把上中班称为”快乐中班”,把他炸的鱼称为“刘一手”。他还自己用话费卡给车间同事充手机话费,不管是节假休息日,只要手机快停机了,打个电话给他,保证两分钟给你搞定。因为这样,有时帮我们把话费缴了,我们却忘了,他又不好意思说,搞得他一个月下来损失好几百。
当今社会对信息化和人才化的要求已非常高。作为企业基层的一名普通工人,没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只能永远是工人。就因为这种看法,很多人上班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过硬文凭的刘玉军却用他的行动改变了很多人的这种想法。今年二车间维修工选拔考试中,他以实操成绩第一、班组测评第一、车间测评第一的优势从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对有些人来说,也就是从操作工变成了维修工,还不同样是一名工人?但对将到不惑之年的刘师傅来说,那就是一个梦!那是他为之魂牵梦绕奋斗了二十个春秋的梦!为之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和挥洒了多少汗水的梦!对工作的热爱、敬业,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辛勤的付出在此刻得到了回报!
从刘师傅身上,我知道了人生的价值本就是如此,不求惊天泣地,只求无愧于心!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已经浪费了生命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人生的第二个三分之一我要好好珍惜。”肯定,一旦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这三分之一本就应该炫目。(谷 鑫)
2025/04/11“漆”出精彩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在机修工段的实习期就结束了。在这两个月里,我跟着师傅们安装食堂的防盗窗,在车间各个角落粉刷油漆,随同协助检查消防器材,了解日常精加工和热处理的操作流程……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教会我学习,启示我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初来时,工作中的一切既不熟悉也不适应,有迷茫,有不安。看着周围师傅们各司其职,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我插不上手只能在一边看着,突然发现自己很没用。就在自信心也快消磨殆尽时,我接到了部门领导派下的任务,随同机修工段几位师傅去刷油漆,刚开始我觉得有点不能理解,毕竟我从来没有想过工作中会做这样的事情。那段时间,我跟随他们的脚步,停留于各个机房,往返于通道之中,小心而仔细地粉饰各种设备,在暖暖的太阳下漆刷防护栏,在瑟瑟的寒风中填涂安全色,师傅会一边打趣我一边帮我拭去油漆“爬墙”的痕迹,我则提着个油漆桶乐颠颠地跟在师傅后面……那段日子我过的充实而又丰富多彩,就在那色彩斑驳之间,我看到的是一滴滴辛勤的汗水和一个个认真执著的眼神。于是,我豁然开朗:每个人都是一块砖,它会在需要它的地方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些师傅平日不仅仅要做自己的老本行,技术活,只要车间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被大家需要,他们懂得在平淡小事中享受各自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刷漆这件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在刷漆的过程中,逐渐冲淡了初来的茫然与无助感,让我慢慢适应了现在的环境;并且让我享受到工作带来的学习和乐趣,认识到履行工作职责的义务,克服了自己的浮躁心理,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学会了脚踏实地,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并在聆听师傅们的教诲的同时,对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能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总结这两个月的实习经历,我发现在所经历的日常工作中,每一处都有值得自己认真学习的地方,所以,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会去享受工作。(王 倩)
2025/03/14曾经的起点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轮回,一个个起点、终点的辗转,而温暖和关爱总是在无声无息之间伴随着你。那些曾经的往事,那些在内心深处恒久厚重的感恩情怀成为人一生宝贵的财富。
2006年7月,刚毕业的我通过招考竞聘,从贵阳只身来到了遵义。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遵义卷烟厂职工。每天,依旧像学生时代那样,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不同的是,现在是为了挣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一切都要靠自己,房租、水费、吃饭……不过我却不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因为在这里我有了新的同事,有了一群“相依为命”的“战友”。
那一年,在一起进厂的18个人中,由于都来自外地,所以“大柳”和我合租房子,成了室友。之所以叫他“大柳”,只是因为比我大。一起生活需要一个磨合期,吃晚饭成为我俩首先面对的难题。中午还好在厂里混一顿,而晚上吃什么成了讨论最多的问题,不知道是我能力强,还是大柳本身潜力大,很快大柳就被塑造成为一个标准的“贵州人”,爱上了以前从来不吃的“折耳根”,在吃辣椒方面更是远远超过了我。他是个周到细心的人,像个“管家”,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我们在一起谈工作、谈人生、谈事业,几乎无所不谈,成为彼此倾诉的对象。
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了。身在遵义的我很担心。尽管父亲说没事,只是小手术。但我知道那不是事实,总是放心不下。室友从我每天的“烦躁”行动中看出我的焦虑,便一再追问我。得知事由,他和另外两个同事随我一起坐火车赶到了贵阳,一起到医院看望母亲。事后,母亲告诉我,她之前很担心我一个人在外,看到同事对我的关心和真诚,她心里多少有点宽慰了。
信息中心,也是厂里年轻人的中心,年龄相仿的我们成了常吵常闹的朋友。我们会面红耳赤地争论一个问题,会直言不讳地打击他人的高谈阔论。记得在参加厂里举行的辩论赛时,私下激烈地争论,甚至会“攻击诋毁”对方,而上了场四个人又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一致对“外”。有时候,我会感觉我们之间不只是简单的同事关系,因为我们会直言地告诉对方,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做错了,这些话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说。这些逆耳的“忠言”不仅没有使我们产生隔阂,相反地成了搭建兄弟友谊的桥梁。
今年8月,我回到了贵阳,回到了家人的身边。然而在这个曾经熟悉的城市里,我却感觉失落了不少。记得上班的第一天,面对陌生的环境,孤独感油然而生。突然看见公司参加培训的遵义卷烟厂财务科温姐,好似看见亲人一般,一番发自内心的相互鼓励之后,心里涌起了一份温暖。每次看见厂里来办事、开会的领导和同事,我内心总会莫名激动。他们对我嘘寒问暖,让我真正有了一种“娘家人”的感觉。
回首五年的时光,我知道,在这个地方,我有了如亲人般的兄弟姐妹们。不舍的友情,不会因为时间、空间而被拉开。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里,我怀念着那片红色土壤、那个曾经陌生的城市,如今熟悉的地方。感谢这五年中,在我身边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感谢这个如家的遵义卷烟厂和如亲人般的每一个同事。回忆往昔,点点滴滴,有时如尘烟随风飘去,有时又如飓风倾入脑海,这些都是我一生中不会忘记的宝贵财富和珍贵记忆。(郑双世)
2025/02/17在工作中收获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突然发现自己进厂已经快一年了。也发觉在这一年的轮岗学习中,因为受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身边同事的影响,自己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我刚刚被分到一车间的有段时间特别不习惯。周而复始的三班倒,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人感觉身心疲惫,枯燥无味。加上是在制丝车间,粉尘比较大。不管什么时候,身上都是一股浓浓的烟草味!
最难忘班长让我参加第一次卫生保养的时候,我看见车间现场烟末漫天飞扬,耳朵里全是压空管的气压释放出来刺耳的声音,我非常难受。更因为有鼻炎,喷嚏是一个接一个地打!王师傅他告诉我,要我全副武装,帽子、口罩、手套一样都不能少!一开始,我还有点嫌脏,加上平时很少做家务,所以感觉手足无措,只呆呆地站在一边儿给师傅搭搭手!师傅怕灰大让我受不了,一个劲儿地让我往边儿上站!看见师傅瘦小的身躯站在铁架车上,踮着脚尖费劲地用扫帚清理松散回潮时,我觉得挺惭愧的,更觉得自己很没用。
看着师傅的身影,我暗暗对自己说“这么大个人站在这里,连个卫生都不能做,以后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不能不学!”于是,我开始和师傅一起把滚筒上的灰清除,接着又用刷子,毛巾反复地清洗松散回潮机四周,然后再清扫地面。经过一番努力后,看着干净的机器和发亮的地板,我感觉很有成就感!王师傅笑着说:“累着了吧,背都湿了!”我调皮地回答着“就当减肥了,出了一身汗,还挺舒服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得感谢班长让我跟着师傅学保养,因为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有时,劳动并不一定就是苦和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美好的东西其实挺快乐的!人生的价值不就是在于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吗?
在松散回潮、加料、烘叶丝工序跟着几个师傅学习了5个月后,班长赵华锋告诉我:“中控室主控要被派到郑州学习,所以给你一周的时间,要学会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然后独立完成工作!”当时我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平时早有耳闻,主控的工作责任重大,那些工作不错则已,一错就是重大事故,轻则重金罚款,重则下岗学习!我如实给班长说了我的想法,班长说“这是锻炼你学习的好机会,你应该好好把握!”于是在些许的紧张中我开始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主控的工作除了要有责任心外,最重要的就是细心,因为这个工作的内容涉及烟叶、烟丝的进出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还有生产挂牌,加香、加料的通知传达,生产记录的填写等,这些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其次就是在应急方面要沉着应对,通过观看电脑画面,随时观察现场机器的运作,如果出现问题,立马通知相关人员去检修处理!
记得一次中班生产,我看电脑上屏幕上显示出烘叶丝的落料器有红灯一直在闪,再看看电子秤的流量数字一直在减小,我意识到是烟丝断料了,应该是喂料箱光电没调整好。于是我立即跑到现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高高的落料器处用手把堵在上面的烟丝往下弄。有气压,有风,落料器的门儿一打开,烟丝就往外跑,又呛鼻,又遮眼,待我处理完后,已是满头大汗,满身是烟沫,紧接着我又立即打电话让机电修工来检查光电。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处理应急事故,但也就是这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工作中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正是因为这些“第一次”的锻炼,我们自己才能更加地熟悉工作,才能更好地通过事故发现问题,学会处理问题。
除了工作,业余时间我还和政工科的同事沟通学习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又参加厂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学习跳舞。通过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感觉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心态也越来越好,受益匪浅,收获良多!(邓 洁)
2025/01/15师传“极致认真”之技
“你看你,这电机周围的‘黑锅巴’都没有铲干净,90分都得不到,重来。”机台组长赵师傅扔给我一块抹布,递给我一个“锅铲”,严厉地要求我翻工。一点情面都不给我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平时对我很照顾的师傅,此刻怎么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师傅。望着那张包公似的“黑”脸,我有些不情愿地拿起工具返回到除尘室翻工。
其实,5平方米的除尘室已经被我弄得很干净了:地板拖了三次,楼梯、平台,除尘管道反反复复的拖了、擦了,外表都很亮……“‘黑锅巴’也要弄,太挑剔了吧?”手上干着活儿,我心里还是有些嘀咕。半个小时后,黑黢黢的积灰被铲干净了,电机立刻焕然一新。师傅径直走过来,接过我手上的工具,半蹲在电机旁,用抹布对每一个小钢条进行反复擦拭,细缝之内小心翼翼地用“锅铲”刮。师傅一边向我唠叨道:“设备是咱们工人的宝,电机是设备的心脏,对待他们,就要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这些‘黑锅巴’不除掉,日积月累会影响他的寿命和功能了……”。我有些惭愧。“师傅,我来吧,你休息一会儿。”我抢过师傅手上的抹布对设备周围的缝隙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清除。那一天的设备保养让我极度疲劳,也体会到了我的“认真”和师傅“极致认真”的差距。
在CP4,要经常看储丝柜的烟丝是不是装满了,要准备好换柜,要做好出柜等记录……刚到机台上时,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时间,就是设备有点故障也反应不快。师傅带我上上下下、满头跑了几天后,问我,“你这几天有什么收获吗?”我不确定地说了自己几点收获,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但同时,他也提醒我更多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要清楚一柜烟丝大约的数量;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一些简单故障的症状,以便第一时间通知机修师傅;注意听听设备的正常和异常时的转速声,皮带“爬坡”“下坡”的声音……我恍然大悟——是啊,我都没有想过这些。其实,认真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不仅是在于课本上,在于别人手把手的指导,更在于工作中自己用心,有意识地学习他人的工作方法。
有一次,机修工李师傅正在拆卸爬坡皮带,因是停机处理,我便准备到拆卸点上去学习。此时,赵师傅便拦住我,说道:“那个地方不能去。你看,他现在是高空作业,万一掉落下几个零件砸着你,怎么办?你刚到车间,学习是好想法,但有的‘禁区’绝对不能乱闯,凡事安全第一,自己要安全也要不被他人伤害。”这也成为我离开车间到新岗位上,依然对安全充满了敬畏。
比“认真”更难的是“极致认真”。“认真”做事或许能得到90分,差10分是遗憾或许还是隐患。但是“极致认真”却可博得满分。只是这需要多10分的用心思考、深入现场、细心巩固,做完后的检查总结完善。师傅,谢谢,此技终身受用。(墨 菲)